花蓮縣秀林鄉
能高越嶺道-東段(有關入山管制請向警政署做確認,入山許可與否請依警政署相關規定辦理。)
一週天氣
09.16
週四
|
09.17
週五
|
09.18
週六
|
09.19
週日
|
09.20
週一
|
09.21
週二
|
09.22
週三
|
|
---|---|---|---|---|---|---|---|
溫度 |
23 ° / 27 °
|
23 ° / 28 °
|
23 ° / 27 °
|
22 ° / 27 °
|
23 ° / 27 °
|
23 ° / 28 °
|
23 ° / 27 °
|
體感 溫度 |
27 ° / 31 ° | 25 ° / 32 ° | 25 ° / 31 ° | 25 ° / 32 ° | 25 ° / 32 ° | 24 ° / 32 ° | 25 ° / 31 ° |
降雨 機率 |
20 % | 20 % | 30 % | - | - | - | - |
相對 濕度 |
86 % | 88 % | 87 % | 86 % | 82 % | 82 % | 80 % |
風向 風速 |
2
偏南風
|
2
西南風
|
2
西南風
|
2
西南風
|
2
偏西風
|
2
偏西風
|
2
偏東風
|
紫外線 指數 |
8
過量級
|
9
過量級
|
9
過量級
|
10
過量級
|
10
過量級
|
10
過量級
|
10
過量級
|
日出 日落 |
|
|
|
|
|
|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預報地點:花蓮縣秀林鄉 |更新時間:2021/09/16 11:17
步道資訊
步道分級
難度等級 |
|
|
|
|
|
|
|
||||||||||||||||||||||||||||||||||||||||||
---|---|---|---|---|---|---|---|---|---|---|---|---|---|---|---|---|---|---|---|---|---|---|---|---|---|---|---|---|---|---|---|---|---|---|---|---|---|---|---|---|---|---|---|---|---|---|---|---|---|
適合對象 | 一般大眾 | 一般大眾 | 體力稍佳者 | 初級登山者,體力佳且有初步地圖判讀能力者 | 體力佳並具地圖判讀及野外求生能力者 | 已受訓登山者 | 已受訓登山者 | ||||||||||||||||||||||||||||||||||||||||||
海拔高度 | 坡度平緩地區 | 位於遊憩區域、鄰近聚落或海拔約 1,000 公尺上下 | 位於遊憩區域、鄰近聚落或海拔約 1,000 ~2,000 公尺間 | 較為偏遠區域或海拔約2,000~3,000公尺上下 | 較為偏遠區域、偏遠荒野或海拔約 3,000 公尺以上 | 較為偏遠區域、偏遠荒野或海拔約 3,000 公尺以上 | 偏遠荒野或海拔約3,000公尺以上山區 | ||||||||||||||||||||||||||||||||||||||||||
所需時間 | 約半天至1天 | 約半天至1天 | 1 天以內 | 1 天或以上,須有過夜準備 | 1-3 天 | 3 天以上 | 3天以上 | ||||||||||||||||||||||||||||||||||||||||||
所需裝備 | 輕裝(帶水或少許糧食) | 輕裝(帶水或少許糧食) | 輕裝(帶水與適量糧食即可) | 需過夜即應有齊全之裝備(包括飲水、食物、地圖、禦寒衣物、急救藥品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 登山裝備需俱全(包括糧食、飲水、煮食設備、地圖、禦寒衣物、照明設備、睡袋、帳棚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 登山裝備需俱全(包括糧食、飲水、煮食設備、地圖、禦寒衣物、照明設備、睡袋、帳棚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 登山裝備需俱全(包括糧食、飲水、煮食設備、地圖、禦寒衣物、照明設備、睡袋、帳棚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 ||||||||||||||||||||||||||||||||||||||||||
詳細說明 | 步道平整、設施良好、坡度平緩且可供無障礙輔具或嬰幼兒車通行者。 | 為交通容易到達之開放性步道,坡度較平緩,且設施完善,路面平整易行,約半天至一天內即可完成。 | 為交通容易到達之開放性步道,坡度稍陡,或有少數困難路段,但設施完善,路面平整,約一天內可完成。 | 偏遠或部分路段需經過應申請之區域。部分路段路況較差,坡度較陡,但具基本設施。路程為一天或一至三天。 | 偏遠或部分路段需經過應申請之區域。位於高海拔(約3,000公尺以上)山區,步道路況較原始,坡度較陡,具部分困難及危險路段,氣候變化大。路程約二至三天,宜有相當經驗者帶領。 | 交通不便且多位於應申請之區域。位於高海拔(約3,000公尺以上)山區,步道路況不佳,深入原始地區,有許多困難及危險路段,坡度陡,氣候變化大。路程需約三天或以上,宜有專業人員帶領。 | 1. 積雪(冰)之第三 、第四或第五級步道。 2. 非正式步道,無明確路基或路徑,屬原始山徑、古道遺跡、探勘或技術攀登等特殊路線。 |
難度等級
適合對象
一般大眾
海拔高度
坡度平緩地區
所需時間
約半天至1天
所需裝備
輕裝(帶水或少許糧食)
詳細說明
步道平整、設施良好、坡度平緩且可供無障礙輔具或嬰幼兒車通行者。
難度等級
適合對象
一般大眾
海拔高度
位於遊憩區域、鄰近聚落或海拔約 1,000 公尺上下
所需時間
約半天至1天
所需裝備
輕裝(帶水或少許糧食)
詳細說明
為交通容易到達之開放性步道,坡度較平緩,且設施完善,路面平整易行,約半天至一天內即可完成。
難度等級
適合對象
體力稍佳者
海拔高度
位於遊憩區域、鄰近聚落或海拔約 1,000 ~2,000 公尺間
所需時間
1 天以內
所需裝備
輕裝(帶水與適量糧食即可)
詳細說明
為交通容易到達之開放性步道,坡度稍陡,或有少數困難路段,但設施完善,路面平整,約一天內可完成。
難度等級
適合對象
初級登山者,體力佳且有初步地圖判讀能力者
海拔高度
較為偏遠區域或海拔約2,000~3,000公尺上下
所需時間
1 天或以上,須有過夜準備
所需裝備
需過夜即應有齊全之裝備(包括飲水、食物、地圖、禦寒衣物、急救藥品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詳細說明
偏遠或部分路段需經過應申請之區域。部分路段路況較差,坡度較陡,但具基本設施。路程為一天或一至三天。
難度等級
適合對象
體力佳並具地圖判讀及野外求生能力者
海拔高度
較為偏遠區域、偏遠荒野或海拔約 3,000 公尺以上
所需時間
1-3 天
所需裝備
登山裝備需俱全(包括糧食、飲水、煮食設備、地圖、禦寒衣物、照明設備、睡袋、帳棚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詳細說明
偏遠或部分路段需經過應申請之區域。位於高海拔(約3,000公尺以上)山區,步道路況較原始,坡度較陡,具部分困難及危險路段,氣候變化大。路程約二至三天,宜有相當經驗者帶領。
難度等級
適合對象
已受訓登山者
海拔高度
較為偏遠區域、偏遠荒野或海拔約 3,000 公尺以上
所需時間
3 天以上
所需裝備
登山裝備需俱全(包括糧食、飲水、煮食設備、地圖、禦寒衣物、照明設備、睡袋、帳棚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詳細說明
交通不便且多位於應申請之區域。位於高海拔(約3,000公尺以上)山區,步道路況不佳,深入原始地區,有許多困難及危險路段,坡度陡,氣候變化大。路程需約三天或以上,宜有專業人員帶領。
難度等級
適合對象
已受訓登山者
海拔高度
偏遠荒野或海拔約3,000公尺以上山區
所需時間
3天以上
所需裝備
登山裝備需俱全(包括糧食、飲水、煮食設備、地圖、禦寒衣物、照明設備、睡袋、帳棚等)
如有管制需事先申請許可
詳細說明
1. 積雪(冰)之第三 、第四或第五級步道。
2. 非正式步道,無明確路基或路徑,屬原始山徑、古道遺跡、探勘或技術攀登等特殊路線。
車輛可到達入口
X:小客車、乙類中巴、甲類大巴
所屬山系
中央山脈-合歡山
管轄單位
花蓮分署
海拔高度
1,689 ~ 3,263 公尺
聯絡電話
南華工作站:(03)8527526
高度落差
1,574 公尺
山屋營地
無
步道全長
11 公里
入山申請
是
,
前往申請
步道型態
環狀
途經自然保護區 / 保留區
否
地質敏感區範圍
是
,
山崩與地滑
建議時間
一天以上
土石流潛勢範圍
否
詳細路線
出入口 / 三角點
手機可通訊點
物種觀察(取自 iNaturalist)
出入口 / 三角點
手機可通訊點
物種觀察(取自 iNaturalist)
能高越嶺道
行程建議利用三天兩夜走完全段, 沿途可觀賞壯麗自然景觀及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跡。
第一天由西側屯原登山口起登,沿途經富士見駐在所遺址、雲海保線所、尾上駐在所遺跡、松原駐在所遺址、松原木炭窯遺跡及能高瀑布等景點, 夜宿16公里處之天池山莊,海拔 2860 公尺 。
第二天往東續行
經中央山脈越嶺點, 可以看到寬闊的高山箭竹草坡與光被八表碑,再下行能高越嶺道東段,此段風景相當壯麗,經過跨越丸田溪的上檜林吊橋 ,之後古道穿行在檜木森林中 ,輕鬆地到達原為東能高駐在所的檜林保線所。檜林保線所附近步行於溫帶闊葉林,以之字路緩緩下降至五甲崩山高繞起點,上升兩百公尺公尺後即達山頂,展望良好時可清楚看見奇萊連峰 。五甲崩山位於能高北峰東稜稜尾,因丸田溪與柴田溪在此匯流,強大的侵蝕力造成劇烈崩坍,原本橫越五甲崩山的能高越嶺道已無跡可循,故在此是利用台電乙線保線路高繞過五甲崩山下至東段登山口, 能高越嶺道全段至此共 26 .5 公里。
台電保線道奇萊路是越嶺道東段的連外道路,奇萊路至東段登山口總長19公里,然而在奇萊路5.5公里處嚴重崩坍,故目前車輛無法通行需再走一段約9.5公里的距離至奇萊路5.5公里故下到登山口後續走約5公里經萬善堂後在奇萊山莊,宿營一晚第三天從奇萊山莊離開,走過 1.2公里之天長隧道至行車終點奇萊路5.5公里處結束步行程。
第二 、 三 天的行程幾乎為下坡, 然而越嶺道東段加上奇萊路車輛無法通行的
距離,總步行距離超過二十公里, 且天長隧道中段坍塌須過壁故建議到奇萊
山莊時衡量體力與時間以及天氣狀況, 在 狀況 良 好 時 可 考慮 第二 天 就 直 達 行 車
終點但最好是在出發前向銅門派出所了解道路開放情形 。
D1
屯原登山口0K、富士見駐在所遺址 (H 2100m)、 雲海保線所 4 .5 K (H2360m)、松原木炭窯遺址 8K (H 2600m)、水源 8.7K、能高瀑布 12K、天池山莊 13 K (H 2860m)。
D2
天池山莊、光被八表 15.5K (H2890m)、崩坍地 19.2K 、檜林保線所 20.3K 、檜奇吊橋已毀損 20.7K、五甲崩山 23.3k 25.5K、東段登山口 26 .5 K台電奇萊路 19 K) 、萬善堂 H1353m 奇萊路 15K) 、奇萊山莊 奇萊路 1 4 K)。
D3 奇萊山 莊 、天長隧道奇萊路 10K 9K) 、行車終點 奇萊路 5.5 K。
行程建議利用三天兩夜走完全段, 沿途可觀賞壯麗自然景觀及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跡。
第一天由西側屯原登山口起登,沿途經富士見駐在所遺址、雲海保線所、尾上駐在所遺跡、松原駐在所遺址、松原木炭窯遺跡及能高瀑布等景點, 夜宿16公里處之天池山莊,海拔 2860 公尺 。
第二天往東續行
經中央山脈越嶺點, 可以看到寬闊的高山箭竹草坡與光被八表碑,再下行能高越嶺道東段,此段風景相當壯麗,經過跨越丸田溪的上檜林吊橋 ,之後古道穿行在檜木森林中 ,輕鬆地到達原為東能高駐在所的檜林保線所。檜林保線所附近步行於溫帶闊葉林,以之字路緩緩下降至五甲崩山高繞起點,上升兩百公尺公尺後即達山頂,展望良好時可清楚看見奇萊連峰 。五甲崩山位於能高北峰東稜稜尾,因丸田溪與柴田溪在此匯流,強大的侵蝕力造成劇烈崩坍,原本橫越五甲崩山的能高越嶺道已無跡可循,故在此是利用台電乙線保線路高繞過五甲崩山下至東段登山口, 能高越嶺道全段至此共 26 .5 公里。
台電保線道奇萊路是越嶺道東段的連外道路,奇萊路至東段登山口總長19公里,然而在奇萊路5.5公里處嚴重崩坍,故目前車輛無法通行需再走一段約9.5公里的距離至奇萊路5.5公里故下到登山口後續走約5公里經萬善堂後在奇萊山莊,宿營一晚第三天從奇萊山莊離開,走過 1.2公里之天長隧道至行車終點奇萊路5.5公里處結束步行程。
第二 、 三 天的行程幾乎為下坡, 然而越嶺道東段加上奇萊路車輛無法通行的
距離,總步行距離超過二十公里, 且天長隧道中段坍塌須過壁故建議到奇萊
山莊時衡量體力與時間以及天氣狀況, 在 狀況 良 好 時 可 考慮 第二 天 就 直 達 行 車
終點但最好是在出發前向銅門派出所了解道路開放情形 。
D1
屯原登山口0K、富士見駐在所遺址 (H 2100m)、 雲海保線所 4 .5 K (H2360m)、松原木炭窯遺址 8K (H 2600m)、水源 8.7K、能高瀑布 12K、天池山莊 13 K (H 2860m)。
D2
天池山莊、光被八表 15.5K (H2890m)、崩坍地 19.2K 、檜林保線所 20.3K 、檜奇吊橋已毀損 20.7K、五甲崩山 23.3k 25.5K、東段登山口 26 .5 K台電奇萊路 19 K) 、萬善堂 H1353m 奇萊路 15K) 、奇萊山莊 奇萊路 1 4 K)。
D3 奇萊山 莊 、天長隧道奇萊路 10K 9K) 、行車終點 奇萊路 5.5 K。
行前須知
有關入山管制請向警政署做確認,入山許可與否請依警政署相關規定辦理。
[花蓮縣警察局保安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轄管能高越嶺東段經辦理搶通維護並於危險路段設置標示及盤點完竣後,現已開放未管制,本局自即日起配合開放申請入山許可證,惟能高越嶺東段登山口至銅門(慕谷慕魚)路段因道路坍方尚未開放,請於申請入山時避開前揭路段,謝謝。 108/08/20 10:57:57
危險路段說明(請自行評估身體狀況、經驗、裝備)再決定是否上山。另此路線不適合獨攀!!!
聯外道路及步道部分107年11月針對崩塌部分已進行維護。惟聯外道路奇萊路5.5K處土石崩落,車輛無法通行,需由此徒步行走;能高越嶺道東段不明路段已增設指示牌或油漆標記,風險路段大致均已改善,惟有兩處風險較高路段需隊友互相協助:23 K崩塌地形,土石鬆軟缺乏腳點,需有經驗者先行通過踩出腳點,對過地形較無經驗者可人、包分離,無裝通過,有經驗者協助背包多走一趟;而19.2公里處因路基滑落,下攀處土石鬆軟無穩固可靠支點可架繩,於此次無法改善,建議由有經驗者在下方徒手確保並指引其他隊友上、下攀。對於過地形較無經驗者,建議平時可以練習攀岩,以增加對地形的判斷與過地形的經驗。
攜帶定位系統及通訊裝備
登山健行請妥善規劃行程及攜帶足夠裝備、糧食,建議應攜帶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及通訊裝備如:衛星電話、手機、無線電或有衛星定位功能之裝備如:個人定位追蹤器(PLB)等,並應攜帶足夠使用之電池,以保障緊急通訊聯絡。
快速通過危險處
山區路況不穩定,請勿在崩塌地或落石地區等危險處停留或拍照,並隨時注意自身安全。
建議辦妥登山保險
山區活動有一定風險,建議出發前應自行辦妥登山保險。(註:一般旅遊平安險不一定包含登山事故,投保前建議詳閱保單內容,有關登山保險請參考下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之新聞稿說明,擇合適保單投保)
【特別注意高山症】
本步道海拔可達2,500公尺以上,任何人都可能有發生高山症之風險,建議出發前應評估個人體質及生理狀況,備妥個人隨身藥品。有關高山症之介紹請見下列文章,高山醫學相關知識請見下方影片(由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製作)。
結伴同行勿走捷徑
為保障您的安全,請結伴同行,遵循指標,勿走捷徑或自闢路線,並請勿脫隊獨行。
行程安排
能高越嶺道行程建議利用三天兩夜走完全段, 沿途可觀賞壯麗自然景觀及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跡。 ・第一天由西側屯原登山口起登,沿途經富士見駐在所遺址、雲海保線所、尾上駐在所遺跡、松原駐在所遺址、松原木炭窯遺跡及能高瀑布等景點, 夜宿 16 公里處之天池山莊,海拔2860公尺 。 ・第二天往東續行經中央山脈越嶺點,可以看到寬闊的高山箭竹草坡照片21 與光被八表碑,再下行能高越嶺道東段,此段風景相當壯麗,經過跨越丸田溪的上檜林吊橋 ,之後古道穿行在檜木森林中 ,輕鬆地到達原為東能高駐在所的檜林保線所。檜林保線所附近步行於溫帶闊 ,以之字路緩緩下降至五甲崩山高繞起點,上升兩百公尺公尺後即達山頂,展展望良好時可清楚看見奇萊連峰 。 五甲崩山位於能高北峰東稜稜尾,因丸田溪與柴田溪在此匯流,強大的侵蝕力造成劇烈崩坍,原本橫越五甲崩山的能高越嶺道已無跡可循,故在此是利用台電乙線保線路高繞過五甲崩山下至東段登山口, 能高越嶺道全段 至此共 26 .5 公里。 台電保線道奇萊路是越嶺道東段的連外道路,奇萊路至東段登山口總長19公里,然而在奇萊路5.5公里處嚴重崩坍,故目前車輛無法通行需再走一段約9.5公里的距離至奇萊路5.5公里故下到登山口後續走約5公里經萬善堂後在奇萊山莊,宿營一晚第三天從奇萊山莊離開,走過 1.2公里之天長隧道至行車終點奇萊路5.5公里處結束步行程。 ・第二、 三 天的行程幾乎為下坡, 然而越嶺道東段加上奇萊路車輛無法通行的 距離,總步行距離超過二十公里, 且天長隧道中段坍塌須過壁故建議到奇萊 山莊時衡量體力與時間以及天氣狀況, 在 狀況 良 好 時 可 考慮 第二 天 就 直 達 行 車 終點 但 最 好 是 在 出 發 前 向 銅門 派 出 所 了 解 道路 開 放 情 形 。 D1 屯原登山口0K、富士見駐在所遺址 (H 2100m)、 雲海保線所 4 .5 K (H2360m)、松原木炭窯遺址 8K (H 2600m)、水源 8.7K、能高瀑布 12K、天池山莊 13K (H 2860m) D2 天池山莊、光被八表 15.5K (H2890m)、崩坍地 19.2K 、檜林保線所 20.3K 、檜奇吊橋已毀損 20.7K、五甲崩山 23.3k 25.5K、東段登山口 26.5K、台電奇萊路 19K 、萬善堂 H1353m 奇萊路 15K、奇萊山莊 奇萊路 14K、D3 奇萊山 莊 、天長隧道奇萊路 10K 9K 、行車終點 奇萊路 5.5 K
登山風險自負
1.本路線為一長程登山步道,需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走完全程,因此登山者宜具有豐富的登山經驗、充足的裝備技能及體力才可從事本高級路線之登山活動。 2.本路線主要為早期闢建之步道,使用者較少,再加上多次颱風侵襲,沿線吊橋及棧橋部分多已損壞,通行須小心謹慎;且沿線步道有數處大崩塌,更增加行走困難。 3.步道東段因位處潮濕,且雜草茂密,螞蝗、蛇、虎頭蜂及咬人貓等動植物較多,行走至此更應特別小心。 4.因應行政院政策,請從事登山活動者應主動自行評估自身經驗、裝備、技術能力、體能、天候情況及確認活動所帶來之風險,且應承擔自身安全責任。又因山區步道易受天然環境影響,造成無法預期之災損或阻斷,請登山民眾遇有通行安全疑慮時,切勿強行通過以維自身安全,並歡迎提供相關路況資訊,嘉惠山友。
攜帶寵物規範
攜帶寵物請妥善繫繩,或至於提籠、提袋、推車內,以避免寵物追逐、驚嚇野生動物,並請隨手清理糞便,不接觸野生動物 旅遊指南
旅遊指南
特色物種

紅檜;薄皮仔;松梧;松羅;水古杉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紅檜;薄皮仔;松梧;松羅;水古杉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幹直。球果果鱗10-13片;種子兩側之狹翅寬不及種子之一半。
分佈情形
特有種。全島中海拔山區,與闊葉樹、扁柏或鐵杉混生,或成純林。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楊遠波, 劉和義,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扁柏;黃檜;厚殼仔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扁柏;黃檜;厚殼仔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幹直;球果果鱗8-10片;種子兩側之翅幾與種子同寬。註:本種之海拔高度分佈通常較紅檜略高, 生育地較紅檜者濕潤,且土壤發育較良好。由於本種常與紅檜混生, 除種檢索表列之區別特徵外,尚有下列差別:扁柏之樹皮粗厚,葉呈綠色,木材之氣味濃,紅檜之樹較平滑和薄,葉呈淡綠色,木材之氣味淡或幾無。
分佈情形
特有種。中北部中海拔,成純林,或與紅檜、鐵杉混生,稀與闊葉樹混生。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楊遠波, 劉和義,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巒大杉;香杉;烏杉

拍攝者: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巒大杉;香杉;烏杉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葉長約2 cm,寬約2 mm。球果卵形,長2-2.5 cm;種子長卵形或長橢圓形,扁平,周圍有不明顯之狹翅。
分佈情形
特有種。中北部中海拔之山區,與闊葉樹、紅繪或扁柏混生,或成純林。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楊遠波, 劉和義,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悠遊周邊